仰望三苏祠,醉美瓦屋山。在历史文化名城眉山的东坡区,百年名校四川大学第四个校区建设正如火如荼。从“一张白纸”着墨,到如今十余栋楼宇拔地而起,名城和名校的合作,生动演绎着古今的跨越、文化的传承、底蕴的融合。作为这一四川省重点工程的建设者,中国五冶集团以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,奋力为地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,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央企力量。
精准策划布全局 严苛执行提效率
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四川大学眉山校区项目正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,也是眉山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的重要项目。
其中,建设正酣的一期占地面积约1000亩,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,总投资约32亿元,重点打造以新技术研发与技术中试平台、高水平学科交叉平台、人文社科基地(东坡书院)、教育培训中心和国际合作交流基地等为主要内容的“两平台、两基地”。建成后将对标世界一流大学、聚焦国家急需发展的技术领域,深度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,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。
一公司高度重视该校区的建设,组建了一支45人的精英团队,秉承“最优管理、打造亮点、业主满意”的管理思路,在项目策划阶段,从管控目标、组织结构、履约管控、技术管理、质量环保、安全生产、结算管理等重点方面制定了详细的策划方案。特别针对学校建筑单体多、工期紧、穿插多的特点,将整个工程划分为2个批次,每批次2个区,土建划分7个标段,专业分包16个专业,材料集中供应15项,保障了各标段产值、建面划分均衡。同时,按照基础、主体、装饰装修施工阶段和临水临电平面布置,科学规划施工总平,合理优化施工顺序,统筹材料分次进场,并提前实施园区永临结合道路,使各区垂直、水平运输高效运转,现场施工穿插紧密。
在施工过程中,项目团队以严苛态度、超高标准刚性执行策划。他们按照天、周、月进行进度比对,及时识别堵点、漏点,确保责任到人、到点、到量,不断加强现场管控。2023年12月31日,团队努力得到了回报,一批次最大单体建筑综合科研楼不到四个月实现封顶,将原本180天的工期缩短了三分之一,充分印证了团队的执行力。
今年4月29日,随着两个批次开启平行施工,项目逐渐进入建设高峰期,日均超过1800名工人,施工进度再次取得突破。目前一批次全面进入装饰装修阶段,计划于今年底陆续交付竣工,二批次宿舍楼和图书馆等10栋建筑的主体已经全面封顶,四季度陆续进入后期安装及装饰阶段。项目经理徐子昂表示,越到后期,项目管理越不能松懈,将持续以策划为纲,冲刺四季度,打好年度“收官战”。
工作前置急先锋 最优管理推进程
在项目建设过程中,最为棘手的挑战莫过于全过程优化设计管理。由于项目定位高,对标世界一流学府,设计要求极为严格,且因校区需承载大量高科技、前沿水平的实验任务,设计论证的程序性、复杂性远超一般学校项目,这无疑增加了项目设计管理的难度和周期。
为提升设计质效,大力推动项目进程,项目部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——“工作前置”。一方面,巧妙利用初步设计出图至正式批复的时间窗口,提前启动施工图设计,进行“概算控制”,即预先计算项目从筹建至竣工验收的全部建设费用,只要锁定这一关键指标,项目部便能在初步设计尚未正式批复的情况下,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,从而节省约一个月的时间。
为了提前锁定经济指标,项目团队在中标后,便结合项目收益分析,对比了包括轻化工学院、三校一中心、泸州医学院等在内的大量高校项目,深入分析各类建筑物以及分部分项工程的做法,寻找利润平衡点和结算收益点,据此反推出与利润收益相匹配的项目技术措施与建筑做法,确定土建、安装、装饰及总平的概算,并与设计单位及时高效沟通设计关键信息,提前敲定概算。在此基础上,项目部立即启动施工图设计,为推进项目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另一方面,项目部充分利用永临结合的方式减少重复设计、降低项目成本。在项目前期,校方仅提供了大致的设计框架,许多具体方案还未论证,导致项目建设难以推进。为此,项目部提出采取永临结合的方式,先将整个园区的建筑风貌和总平定位提前固化,提前实施所有道路和沿路管网管线。然而,这一决策最初遭到了业主方的反对。面对业主方的疑虑,项目团队主动对接、尽职担当,邀请业内专家亲临现场解释说明,并组织了多轮论证会。经过不懈沟通,最终取得了业主方的理解和支持,从最后实施效果来看,该项决策不仅畅通了运输通道,节省了工期,还降低成本400多万元,赢得了业主方的高度赞誉。
聚力科技攻难关 打造实验新高地
四川大学眉山校区涵盖东坡书院、图书馆、教学楼、综合科研楼、科研中试平台、水利实验室、体育馆、食堂及宿舍楼等21栋单体建筑。其中,水利实验室作为四川大学“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”的实验基地,建成后将服务于山区河流科研试验与科技创新研发,为我国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建设该实验室最大的难点在于钢结构网架整体提升。由于实验区跨度55米,中心长度140米,安全平稳地将其提升到位并非易事。通过项目部的优化设计,实验室钢结构网架采用了全焊接球单层网架结构,通过焊接球与多根钢管连接,整个框架共使用焊接球1908个、杆件7413根,网架投影面积7454平方米,总提升重量470吨,最大安装高度19.5米。受场地条件限制,传统吊装方案无法实施,项目团队采用了“地面拼装+整体提升+高空嵌补”的施工工艺。在整体提升中,设置了13个提升点,运用“液压同步提升施工技术”,确保每个吊点“步调一致”,提升作业精准无误。
此外,项目团队还针对水利实验室的消防管网、强弱电桥架等进行BIM模型的二次深化和碰撞分析,把所有管网统一集中在马道下形成综合管网,不仅满足了设备的功能需求,还实现了管网桥架的整齐排布,提升了实验室的观感质量。
红墙灰瓦,良工巧匠。随着四川大学眉山校区日渐成型,五冶为眉山市向“新”而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下一步,项目团队将继续秉承工匠精神,精心续写校、城、企合作的后半篇文章,为眉山市乃至四川省的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。(陈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