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蔺茅溪酱酒九坝项目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茅溪镇,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。其中,一区二标段位于茅溪镇九坝村、天富村境内,紧邻赤水河,与贵州仁怀市茅台镇隔河相望,主要建设内容为1至5号制酒车间、溴化锂车间及周边道路、边坡工程和生产配套临时管理用房。
目前,项目一区二标段已成功通过竣工验收。该项目不仅是川黔两省共同建设“世界级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”的核心区,更是泸州市重点项目、古蔺白酒产业的重要支柱。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酱香型酒液3000吨/车间,将为推动川酒振兴与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积极应战 击破运输难
变“被动应战”为“主动出击”。项目施工道路起点至现场长度约3公里,高差接近520米,坡度陡峭且弯道多,如遇下雨或雾天,道路湿滑,加之进入冬季后路面易结冰,使得大宗材料及商混运输供应难度大幅增加。
面对问题,项目部主动出击,积极与业主沟通协调,对现有道路进行改造,通过加宽路面、调整路基标高、强化路面层等措施,确保了道路承载能力,在急转弯和下坡陡峭处,特别增加了路面抗滑措施,进一步提高了行车安全性。此外,项目部还配备了挖掘机对大型运输车辆进行牵引,有效解决了车辆上坡困难的问题。针对大宗材料及商混运输供应难度大的问题,项目部主动联系材料供应商,落实运输路线,并向园区报备,寻求车辆行驶线路指导,以合理规划运输路径,避免车辆拥挤。在预防恶劣天气的影响上,安排专职人员管理天气变化情况,如遇下雨、起雾或结冰等恶劣天气,立即做好车辆运输沟通工作,必要时调整运输时段,错峰进场。
从“单兵作战”到“联合作战”,项目部还积极寻求公司协助,与经开区、业主等多方协调,最终在项目部周边成功建立了商混站,解决了商混运输难的问题,通过一系列积极、逐个击破的有效措施,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多管齐下 筑牢环保线
项目紧挨赤水河,扬尘、环保要求高,现场生产、生活污废水排放收集管理难度大,为贯彻古蔺县政府“不让一滴污水流进赤水河,不让一块石头滚进赤水河,不见一寸裸土”的环保理念,项目部多管齐下,从现场管理和人员教育入手,切实控制施工污染、污水排放、大气粉尘污染。
项目部对施工现场裸土进行绿化、硬化和覆盖处理,鼓励废物利用,对建渣进行妥善覆盖,并指定倾倒点,确保工完料清。在施工现场,设置了专人负责保洁,对所有进出车辆进行冲洗,还设置了三级沉淀池,将施工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再排入指定污水管道口。同时,项目部严格办理了排污许可,按要求实施雨污分流,确保废水处理实现环境友好。
施工现场、楼栋及砂浆罐均配备了喷淋降尘设施,采用湿法作业实施土方工程,并结合洒水降尘、喷淋及雾炮等多种手段,有效控制了施工扬尘。在生活区,项目部设置了隔油池和化粪沉淀池,并安排人员定期抽排清理,做好抽排记录。以施工建设与环境保护“深度融合”为核心,以提升每名参建者安全环保责任意识为目标,项目各班组对进场人员还开展了全覆盖式环保教育培训,通过教育强化了全体人员的环保意识,切实筑牢了“环保篱笆墙”。
扎实管控 化解施工险
敢挑攻坚克难的“担子”,才能打牢工程建设的“底子”。项目建设过程中,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高温和雨季等不利气候因素。其中,3-5号制酒车间边坡高度最高达34.4米,处于滑坡易发区域,地质环境脆弱,潜在安全风险巨大,对项目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项目团队为此特地寻求专家论证施工方案,在实施前严格落实两级交底工作。为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防止水害,项目部积极协调园区及相关部门设置泄洪沟,在坡顶及坡脚区域设置截水和排水沟,在边坡内按2米间距设置泄水孔,并定期对排水系统进行清理以保证畅通。由于边坡深度较大,施工期和暴露时间较长,为防止雨水冲刷而产生溜坡,项目采用了彩条布进行覆盖,并用土或沙袋将彩条布顶部和底部压实至排水沟边缘。
在施工管理和监测上,项目部严格落实两级交底工作,并定期通知建设单位委托的第三方监测机构进行监测,实时掌控第三方监测数据,每周进行2次沉降、变形自测。项目团队制定了山体滑坡、山洪应急处置预案,按照防汛及高温施工管理制度,加强特殊时期作业人员安全教育,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,并在项目部救援室设置医院专业人员值班,发放降温药品和防雨器具。在此基础上,指定专人对边坡进行精密测量监测,特别关注大雨及特殊天气条件下,当发生大的位移或沉降时及时报告,停止边坡施工并按照项目应急预案进行处理。在施工过程中,对砼喷射机具进行了严格的检查验收,遵循分层开挖,分段分层支护的原则,严禁一次性超挖过深,并在边坡坡顶5米内设置防护区防止重车通行,以避免对边坡稳定造成不利影响。
在总平面控制方面,项目各车间均存在5.5米的高差,且车间呈阶梯式布置。为此,项目部精心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,以加快车间周边重力式挡土墙的施工进度,并严格控制挡土墙的施工质量。为防止车间周边堆土因暴露时间较长、受雨水冲刷而发生垮塌,项目部在推土边面进行了表面土钉植入、钢丝网绑扎及混凝土喷射作业,从而确保堆土的安全稳定。针对项目1-3号车间涉及的720根旋挖桩及4号车间涉及的185根旋挖桩,为有效规避高回填地区对深达7至42米桩基础的不利影响,项目部严格依据地质勘察报告,合理预估桩长。同时,根据现场各桩的实际成孔情况,最终采取了混凝土回灌或钢护筒等有效措施,切实保证了桩基的成孔率。通过扎实的方案制定与过程管控,为项目的顺利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